阳陵泉(Yánglíngquán)穴 - 腿部穴位_阳陵泉穴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7-25   来源:四季养生网    
字号:

导读:阳陵泉(Yánglíngquán)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配支沟主治胁肋痛;配日月主治胆囊炎;配环跳、委中、悬钟等主治下肢痿痹。据报道艾灸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马氏温灸法》:感冒,高血压。

【 穴位图】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穴 - 腿部穴位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

【取穴法】

坐位,屈膝成90度,膝关节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为取穴部位。

第1步:坐位,屈膝成90度;

第2步:在小腿部,膝关节外下方,可见一明显凸起(腓骨小头);

第3步:在该凸起前方可触及一凹陷,即为本穴。

【特定穴】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阳陵泉穴名解】

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按摩阳陵泉穴的作用】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功效:降浊除湿。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阳陵泉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阳陵泉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穴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
    健康疾病
    食膳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