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雾霾 警惕心血管病加重

发布时间:2021-05-06   来源:四季养生网    
字号:

◆冬季清晨气温低,不利于保护心血管,老人晨运最好延至9~10时,并避开雾霾天

◆老人过冬,每天坚持监测血压、心率,注意保暖最重要,饮食要半饱并少食多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

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明显降低,雾霾天气挥之不去。广州各大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门诊量骤增。

心内科专家介绍,一到冬季,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意外比夏天多1倍,病房、手术室人满为患。专家认为,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血管堵塞,因而心血管意外高发。再加上雾霾天气里,气压相对较低,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机体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老人过冬,最好做一次体检,每天自我监测血压和心率;生活中保暖最重要,饮食不宜大补还须少食多餐。

急诊科专家也提醒,天气变冷,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酌情加药,同时,应随身携带医保卡和能识别身份的卡片,并随身携带救急药。

数据

心血管发生意外

冬季比夏天多一倍

“可以说,寒冷天气是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杀手,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一个需要倍加小心的季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介绍,一到冬季,心血管诊室、病房、手术室都人满为患。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靳立军介绍,临床发现,冬季心血管意外足足比夏天多1倍。“冠心病、心衰、心梗……在冬季,发病表现与其他时节一样,但发病率大大增加。”比如有的人,出现心悸、胸闷不适,气紧呼吸促,甚至头晕眼花,无论是一次性或者逐渐加重,都有可能是冠心病发作。若以上症状持续超过半小时,就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非常危险。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高血压研究室副主任冯颖青说,冬季高血压患病率足足比夏天高出20%,无论有否吃降压药,患者血压一般升高5~10mmHg。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何冬季心血管意外高发——高血压不仅是病,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往往先有高血压,再发冠心病、脑中风。有研究证实,60%的中风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易发生房颤,增加心梗危险,100个高血压患者中有39个可能发生房颤;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20~139mmHg时,冠心病危险比低于120mmHg者增高40%,比140~149mmHg者增加1.3倍。

原因分析

天气寒冷: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

梁子敬说,天气突然变冷会让心血管疾病加重,容易突发心梗死。主要原因是,气温一降,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血管一堵塞,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严重的出现血管斑块破裂。

冯颖青也认为,冬季“心事”告急,根源更多地在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产生生理反应,调节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血流加速,造成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容易引起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猝死。同时,与寒冷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大,也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管堵塞。

她说,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导致冬季高血压患病率猛升的原因。天气一冷,人们往往食量大增,而且爱吃肉类或油腻之物。另一方面,人们又变得懒于运动,机体得不到锻炼。

雾霾严重:气压低、情绪差、呼吸系统受累感染都易引发心血管病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研所所长陈荣昌介绍,由于雾霾及灰霾中的大气气溶胶大部分可被人体呼吸道吸入,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使呼吸系统受到感染,当肺部功能受损,自然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冯颖青也分析,如果冬天出现雾霾天气,最先受影响的是人的情绪,容易导致坏情绪甚至焦躁、抑郁;其次是气压低,进一步推高血压;糟糕的气味、微粒,先是使呼吸系统受累感染,病毒随后损害血管,易侵犯到心脏,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者降低心功能,还可能侵入到冠动脉粥样斑块,造成斑块破裂而引起心肌梗死。

预防措施

措施1:老人过冬保暖功夫最重要 最好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洗澡

冬季要护心,预防心血管意外,心内科专家靳立军、冯颖青都首先强调保暖功夫要做足。

首先是室内保温,建议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最佳。“有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0℃,人的血压会上升5mmHg”,冯颖青认为,冬季昼夜温差大,一天之内波动10℃是常有的事,年富体强者,捱下冻,打着哆嗦扛扛可能没事,但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病患者,他们的生理反射会很激烈,机体代偿适应性不够,分分钟短时血压狂飙上180mmHg,那时脑出血、心梗、心衰等意外就来了。

到了室外,老人要注意防止体温丢失,最好将可散热的暴露部位,如脸、脖子、手、头等部位保护起来,戴帽子、围围巾、戴手套,甚至戴上口罩。靳立军说,在严寒的北方,医师甚至建议老人在室外,将手袖、裤筒用绳子或皮筋扎起来防止热量丢失。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帮助缺乏机体调节力的老人,尽量不处于生理反射的危险境地。

“老广”们一年四季都是天天洗澡,心内科专家指出,这是很好的卫生习惯,不过,由于不注意保暖,往往心血管病患者就倒在浴室里。为了防止意外,老人冬天洗澡时间应调整到气温最高的中午,或者洗浴前以浴霸等预热浴室;洗澡水温度要适宜,太冷易应激反应,太热产生大量热气,局部气压过低,易发生晕眩。建议老人尽量少用肥皂,改用温和滋润的沐浴液,以减少浴后皮肤干燥导致的不适。靳立军特别提醒,老人夜尿多,深宵夜寒,尤其要注意保暖,冬季建议夜间关门闭窗而睡,到了日间再通风换气。

措施2: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 饮食只需半饱少食多餐最佳

靳立军特别指出,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他说,人体的血液供应一般是均匀的,并随着活动而调整,比如看书时,机体会自动从别处调来更多血液供应到脑部。在饭后,神经中枢会接受指令,调配血液供应到胃、肠等消化系统,这时心脏、脑部的供血、供氧量相对减少。因此,如果吃得过饱,对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而言,非常危险。而且,如果吃得过饱,隔肌上升,即“胃顶住肺”,影响呼吸功能,上述人群的受害更大。

他提醒,老人作为心血管防护的重点人群,在冬天饮食上,务必注意少量多餐,最好每餐只吃半饱,餐数则可调整至一日5~6次。要注意餐后不要急于活动,否则除了消化系统供血,机体又要增加肢体供应,将导致心、脑进一步缺血、缺氧。

他还建议,最好是吃易消化的东西,蔬菜、水果、维生素丰富的为宜,“肉多再加上喝水少了,肠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容易出现大便干结,便秘是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的一大诱因。”

冯颖青提醒,人们喜欢冬季进补,但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千万注意,无论煲汤还是日常饮食,还是要把握“清淡”原则,严格控制食盐摄入,少食煎炒炸之物;可炖些瘦肉、鱼类等,原只鸡甚至连皮一起炖则应避免;此外,不建议加入人参、红参、鹿茸等大补之物。研究显示,多吃含钾食品可降压,因为钾的作用是可增加尿中钠的排出,使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另外,钾还可软化血管,从而有助降血压。她建议,冬季可多食香蕉、番茄、茄子、橙子、橘子、柿子、坚果、豆类、瘦肉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等含钾高的食物。

措施3:

要运动但避开雾霾天

运动锻炼可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专家建议,在冬季,仍要坚持每天运动1~2小时,每周运动5次。中老年人可多做户外运动,登高、远足慢步等。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运动适度,一般运动后心跳达至100~120次/分钟才是正常的。如果血压高于180mmHg,不应到户外运动,心脏不适者也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心跳有早搏现象不宜跑步。

高聪则提醒,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此外,有心脏病、气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步行时必须特别注意身体状况,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

靳立军特别提醒,冬季清晨气温低,不利于保护心血管,老人晨运最好延至9~10时,这时气温回升,冬季常有的雾霾现象也会散去不少。“气温低或雾霾天,首先降低人体抵抗力,一方面容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老人肺功能受损害,出现慢支、肺气肿等,这是心血管意外的诱发因素,比如增加心脏负担,心功能不全者受害,冠心病患者因供血供氧不足而发病;病毒入心,则易引发心肌炎。”

特别提醒

入冬前最好体检一次

日日监测血压和心率

靳立军建议,老人是冬季心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因此,最好在入冬前做一次体检,由专业医生帮忙判断风险。心血管相关检查项目据具体而定,比如冠心病患者,可做CT;而心功能不全者,则可做B超或抽血检验。

冯颖青则建议,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每日做好血压和心率监测最重要。“市面上有很多用于家庭自测血压、心率的电子仪器,几百元一台,这笔保健支出相当值得。”监测可每日两次:清晨起床后1小时内,静坐10分钟,测量第一次;晚上睡觉前,静坐10分钟,测量第二次;老年人则可于午餐后多测一次。

一般成年高血压者,血压应控制在对比值为140/90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最好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65岁以上,则可放宽控制至150/90mmHg以下。心率控制上,高血压患者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80次/分钟,有心绞痛的病患,晨起心跳次数应控制在55~60次/分钟。

她特别提醒,电子监测仪器的准确性,需要每年校正、维护,可到各品牌维护中心进行验证。

急诊科专家梁子敬也提醒,在寒冷的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要保暖,还应多喝水。同时,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酌情加药。

他还特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医保卡和能识别身份的卡片,并随身携带用于救急的药物。做足这些措施,万一发生危险时,可以得到及时抢救。

    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
    健康疾病
    食膳养生